全民運動會與劍道
政府在推展全民運動不遺餘力,近年所推動的〝打造運動島計劃〞都非常成功的培養民眾從事規律性運動之習慣以及提供青少年獲得正當休閒活動之場所。亦更因此提升國民運動水準,達成全民運動之目標。從以前的台灣區運動會到現在的全民運動會,都是各縣市單項委員會所努力培訓選手的目標, 希望能為各縣市爭取最好的成績。
全民運動會與劍道
政府在推展全民運動不遺餘力,近年所推動的〝打造運動島計劃〞都非常成功的培養民眾從事規律性運動之習慣以及提供青少年獲得正當休閒活動之場所。亦更因此提升國民運動水準,達成全民運動之目標。從以前的台灣區運動會到現在的全民運動會,都是各縣市單項委員會所努力培訓選手的目標, 希望能為各縣市爭取最好的成績。
初級班(課程三個月),劍道入門課程,首重禮儀之規範,訓練學員勇敢、獨立、踏實之養成。中段姿勢,講求移動時平衡及自我防衛之自然體。上課時經由揮劍動作來訓練注意力集中,體能訓練讓身體更健康。課程結束後舉行考試,合格者可申請劍道伍級,並晉級中級班課程。
五、劍道運動規則
劍道的開端:日本、自古在刀劍的使用上,不論做為防禦或攻擊,刀劍都是極其必要的用具。隨著使用方法的變化,也改變了刀劍的製作。在許多武器之中,刀劍因其有兩種意義,而被特別重視;其一是刀劍本為武器的靈魂,其二、在古代有祈福、祭祀、神祐等象徵性的作用。日本刀演變成近代形態之前,在古代日本大部分都是使用中國式的刀劍。
劍道的發展劍道的歷史大略可分做三期:
1.瘦長型之對手 其『面』部難攻,『胴』部易攻,但如果對方平常練習時因常被攻『胴』而慣守其『胴』者不在此限。
2.矮小的對手 其『面』部易攻,『 胴』部難攻。
3.肥滿型之對手 其運腳移動較鈍,容易『呆滯』而暫停動作(吾方進攻之良機)此種人不善於遠距離之出擊,但近距離及靠近交鋒時,卻至為勇猛快速,長於『待中懸』之招式,但『懸中待』之招式即比較不容易施展,其絕招多屬於『先之先』及『後之先』,甚難施展『先先之先』的招式。因此對付此種人時保持遠距離,伺機進攻為宜。
4.瘦身柔軟之對手 其出腳快,身軀移動容易,長於遠距離發招,拙於短距離及靠近交鋒時之招式。因此其絕招多屬於『先先之先』較難施展『先之先』或『後之先』之招式。
1.對方刀尖開始向下擺動之瞬間應攻面。
2.對方刀尖向下擺動之幅度較大時應刺突咽喉。
3.對方刀尖向上擺動之瞬間應攻手。
4.對方刀尖向上擺動之幅度較大時應攻胴。
對方的鬥志旺盛,氣力充沛,架勢堅固,毫無虛隙破綻可攻時,吾方除充實氣力,蓄勢準備攻擊外,可以假動作破壞對方的架式,動搖其刀尖,或故設陷阱,誘騙對方落阱,使其架勢發生破綻,以利進攻,這個動作稱為『著色』。但對高手施『著色』即無效,反被利用而敗。例如『擔擊面』一招是虛表將進攻小手,誘敵偏刀防其小手,而面部發生空隙時,乘機攻其面部,為一種著色招式。
1.起端 (起頭) 另稱『出端』,就是發招動作的起端靜態。招式的起端剎那,如受攻擊,即無法防禦,對方在精神上及身體的動作上已決定某一方向而無法臨時變更的瞬間,就是吾方的最佳攻擊機會。
2.終端 這是與起端相反的瞬間靜態。動作或招式終了而想轉換另一動作的瞬間,是甚難隨意作出其他變化的動作,這個瞬間靜態亦是最佳的攻擊機會。『起端』像時鐘振子之起發點,『終端』像時鐘振子之終了點,兩者的轉換瞬間均屬一個心身靜止狀態。
比賽時雙方始終望攻同一部位。你進一步,我也進一步。你退一步,我也退一步,雙方攻防出於同氣。每一次發招,不論任何招式均成為相擊。永遠無法分出勝負。這稱為『合氣』。
如要脫離『合氣』,應須採取與對方相反的氣勢。例如對方進攻,吾方即不攻。以小動作架住其攻勢。如果架不住,便讓其刀勢流盡始加反擊。由此即可脫離『合氣』而制勝。
『上丹田』與『下丹田』連結為一條線。竹刀柄頭與指向對方『上丹田』之刀尖連結為一條線。雙方『上丹田』連結為一條線。此三條線構成一個三角形。吾方視線始終在刀尖之上。而刀尖必須始終在雙方『上丹田』間一條線的垂直下移動。絕不偏差。這種架勢觀敵法,稱為『三角見』。操作『三角見』之劍士,其刀勢必銳不可當。守必堅,攻必猛。所以刀尖必須始終保持在『正中線』上下移動。